来跟武昌芭蕾舞培训班一起来了解一下芭蕾舞在中国,经历了怎样的命运?

“文化大革命”结束后,各种门类的艺术都焕发出新的生机。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一个新的层面展开。在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,中国芭蕾的舞台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引起国际瞩目的作品,把芭蕾舞中国化的实践带到了比较高的美学高度。
20世纪60年代中期,文艺界提出了“革命化、民族化、群众化”的口号。这一时期以《红色娘子军》为代表的多个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芭蕾舞剧,标志着中国芭蕾在系统学习西方芭蕾经验近10年之后,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。即便在文革那个动荡的时期,中国芭蕾民族化的脚步也没有完全停滞。
文化大革命结束后,各种门类的艺术都焕发出新的生机,芭蕾艺术也全面复苏。长期受到压制的创作冲动,很快就被释放出来,那是一个突破和希望的年代。
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的芭蕾就像其他的艺术品种一样,忽然觉得自己面前发展的道路变得敞亮起来了。
造神、造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,文艺作品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命运,民族的命运。当寻根思潮在文学界刚刚兴起的时候,中国芭蕾正在朝着熔铸中西舞语,力求自成体系的方向继续努力,并寻到了一条捷径,把中国古典名著搬上芭蕾舞台。
古典、现代、后现代,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,奇迹般地共同投射于当代中国文化。面对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化景观,“兼收并蓄,为我所用”成为中国芭蕾打开新局面的必由之路。
古典芭蕾、现代芭蕾,外国代表性民间舞,中国民族民间舞、杂技、武术、戏曲,凡是有利于塑造舞蹈形象的手段,无一不被有机地柔入,或巧妙点缀于芭蕾舞台。交响乐《黄河》可以演义成芭蕾,《胡桃夹子》的故事,也可以发生在春节。
尽管没有国外大师的助阵,《胡桃夹子》最终还是如愿公演。编导则集合了冯英的古典芭蕾,赵明的民族舞和王媛媛的现代舞,原剧中极富阿拉伯风情的经典舞段,则被改为中国特色的丝绸舞,瓷器舞、风筝舞、陀螺舞。
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角色问题,是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。对世界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,可以说是考量角色重要性的一个标准,而中国芭蕾在这方面颇具有示范作用。
立足于民族审美心态的现实性,立足于在借鉴中融入自己选择的眼光。中国芭蕾一直在努力,将这种源于欧洲的艺术形式,和本土的色彩语言、舞蹈风格相融会。在芭蕾的花园中培育带有中国传统文化,和现实生活色彩的果实,进而展示一个充满活力、热情、进取的民族形象。